当前位置:知知馆 >

有关虽小下的知识大全

蝼蚁虽小下一句是什么
  • 蝼蚁虽小下一句是什么

  • 蝼蚁虽小,下句是“可溃千里长堤”。不过原名句应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释义堤,堤坝,溃,崩溃,蚁穴,蚂蚁洞。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溃于蚁穴,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其意为一个...
  • 23690
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一句
  • 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一句

  • 杂曲歌辞浪淘沙,作者: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
  • 9037
虽然受地于先王的虽什么意思
  • 虽然受地于先王的虽什么意思

  • 虽,六书中的形声字,有一些字左边是部首,代表义符,而右边代表声符。例如江河二字,左边水为部首,是义符,右边为声符。宋人王圣美称之为右文,即依字的形体右边相似或基本相似。“虽”:连词,表示“即使”或是“纵然”,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
  • 11875
故虽有名马的下一句
  • 故虽有名马的下一句

  • 1、故虽有名马下一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故虽有名马“出自唐韩愈《杂说四·马说》。3、原句为”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这句话的翻译是: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 16194
虽然刮着风者虽然下着雨是什么歌
  • 虽然刮着风者虽然下着雨是什么歌

  • 《大约在冬季》是齐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齐秦作词、作曲,收录于1987年2月18日发行的专辑《冬雨》中。《大约在冬季》是齐秦的代表作品之一。1988年,齐秦凭借该歌曲获得了“十大中文金曲”奖。2010年,“华语金曲奖”30年经典评选于12月12日广州影音展揭晓,《大约在冬季》入选”3...
  • 15688
虽败犹荣的下一句
  • 虽败犹荣的下一句

  • 虽败犹荣没有下一句,有上一句“你的孤独”,全句是“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是青年作家刘同2014年的作品,也是继《谁的青春不迷茫》之后,又一部备受瞩目的文学作品。本书围绕年轻人最有共鸣的话题:孤独,用33个真实动人的故事,讲述33种形式各异但又直抵内心的孤...
  • 4879
麻雀虽小的下一句
  • 麻雀虽小的下一句

  • 肝胆俱全。解释:比喻小而齐全,具有典型意义。拓展: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个成语,比喻事物的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2、出自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3、拼音:máquèsuīxiǎowǔzàngj&u...
  • 21277
我虽不才下一句
  • 我虽不才下一句

  • 我虽不才下一句是习医数载。此句出自方声洞口中,原句为我虽不才,习医数载,颇自信有得,义师起,军医必不可缺,则吾于此,亦有微长,且吾愿为国捐躯久矣。方声洞认为,自己学过医术,能够在武装起义时派上用场,不怕牺牲。方声洞,字子明,福建侯官人。曾在福州念私塾,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
  • 12817
虽不琢以为器的虽是什么意义
虽兵阵相接虽什么意思
  • 虽兵阵相接虽什么意思

  • “虽”的意思为即使。“虽兵阵相接”的意思为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短兵相接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用于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虽兵阵相接”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 30052
故国虽大下一句是什么
  • 故国虽大下一句是什么

  • 故国虽大下一句是好战必亡。故国虽大,好战必亡意思是国家虽然大,好战必然灭亡,摘自《司马法仁本》。《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据唐朝宰相李靖所说,《司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
  • 28989
虽不能察的虽是什么意思
  • 虽不能察的虽是什么意思

  • 即使。“虽不能察”出自于作者左丘明的《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一篇出自由左丘明编写的《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文章。该作品讲述了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曹刿向鲁公献策,于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文章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
  • 13803
虽欲言无可进者虽是什么意思
  • 虽欲言无可进者虽是什么意思

  • “虽欲言,无可进者”中“虽”是即使的意思,因为国君英明,广开言路,治理有方,国泰民安,所以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劝谏的,即使有人想为了封赏,想要提出什么劝谏,也找不到可以劝谏的事,以此表示国君的英明,天下的太平。“虽”在古代文言文中有以下两种解释:1、表转折关系,一般是针对客观事实...
  • 12303
虽欲言的虽什么意思
  • 虽欲言的虽什么意思

  • 虽,连词,意思是即使。表假设关系,一般是针对推测而言。虽欲言,意思是即使想进言。这句话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虽还有另一个意思,当表示转折关系时,可以翻译为虽然,一般是针对客观事实而言。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原文: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 4284
贝壳虽然死了的下一句
  • 贝壳虽然死了的下一句

  • 张笑天名言:贝壳虽然死了,却把它的美丽留给了整个世界。解释:现实的美好是永存的,而揣测的美丽往往只是一种幻想,总有人盲目地走过一段年轻岁月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追求那种最美,只是一个浪漫的虚幻。请记住,人生的每一天,每一个足迹。不要轻易丢弃的所获,在人生之旅,只要是一枚值...
  • 16504
生活虽苦下一句是什么
  • 生活虽苦下一句是什么

  • 生活虽苦下一句是但你很甜,一个意思是说生活虽然很苦,但是你可以在苦闷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喜欢和快乐。就像一些生活条件并不好的人仍然快乐一样,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仍然可以享受精神的快乐和满足。所以说生活很苦,但是你一样可以开心快乐、甜甜地活着...
  • 21036
愁多酒虽少下一句
  • 愁多酒虽少下一句

  • 酒倾愁不来。出自《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于744年的五言组诗作品,共四首。这四首诗是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诗人在诗歌描述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复杂的情感。表面看来是诗人于闲暇之时自得其乐,其深意却是表达背后藏着...
  • 30528
北虽貌敬虽是什么意思
  • 北虽貌敬虽是什么意思

  • 北虽貌敬的“虽”是“虽然”的意思。1、虽有两个意思,一是“即使”,二是“虽然”。在文言中作“即使”讲比较多,但是也有很多文章里是“虽然”的意思。2、区分情况:所说情况是已经发生的,解释为“虽然”,这句所写是实际情况,元军虽然表面上恭敬,实际上却很愤怒。如果是表示假设,...
  • 27192
虽与之俱学
  • 虽与之俱学

  • 《虽与之俱学》是孟子的一篇文章,讲述的道理是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本文选自《孟子·...
  • 13925
用虽也造句
  • 用虽也造句

  • 1、我们虽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2、今天虽天气很冷,他也坚持走路去上学。3、她虽生病了,也没有不去工作。4、他虽举止粗鲁,然而心地也是善良的。5、我们虽失去了彼此的陪伴,心里也一直想着对方。...
  • 8420
虽然却与虽然但是的区别求教
  • 虽然却与虽然但是的区别求教

  • 1、语法意义上的不同:但是表转折,语气较重,却表对比,语气较轻。2、句法、语用方面的不同:但是在单句和句群的位置比较固定,而却比较灵活。3、但是句与却句的句子功能和语义重心也有所不同。...
  • 23723
麻雀虽小的下一句的歇后语是什么
  • 麻雀虽小的下一句的歇后语是什么

  • 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
  • 7295
事虽小勿擅为是什么意思
  • 事虽小勿擅为是什么意思

  • 意思是: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这句话出自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弟子规》全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
  • 14879
虽与之俱学下一句是什么
  • 虽与之俱学下一句是什么

  • 出处:孟子的《孟子》之《学弈》。原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我虽然是和他一起求学的,但是学问是比不上他的呀。是我的智慧比不上他吗。...
  • 3369
龟虽寿赏析 关于龟虽寿赏析
  • 龟虽寿赏析 关于龟虽寿赏析

  • 1、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
  • 2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