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知馆 >

有关登轼的知识大全

登轼而望之的而是什么意思
  • 登轼而望之的而是什么意思

  • “登轼而望之”出自《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
  • 4535
登轼而望之的而的意思
  • 登轼而望之的而的意思

  • 而:表顺承,不译。出自《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解释是“曹刿走下战车,到地上看看齐军撤退时留下的车印,再登上车前的横木去远眺齐军撤退的情形”。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为了防止中敌人的埋伏,看一下敌人逃跑时的车轮印,是杂乱无章,还是有条不紊发的,登上...
  • 3658
登轼而望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 登轼而望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 登轼而望之的之意思是指齐军,这句话意思是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出自先秦左丘明的《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
  • 30137
轼组词轼的组词轼怎么组词
  • 轼组词轼的组词轼怎么组词

  • 轼字在开头的词语轼怒鼃轼柜轼辙轼鼃轼蛙轼车轼闾轼庐轼字在结尾的词语横轼转轼熊轼回轼泥轼据轼茵轼伏轼凭轼冯轼轼字在中间的词语冯轼结靷熊轼轓凭轼旁观凭轼结辙...
  • 24250
苏轼写前赤壁赋的背景和苏轼介绍
  • 苏轼写前赤壁赋的背景和苏轼介绍

  • 《前赤壁赋》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
  • 30850
六国论苏轼
  • 六国论苏轼

  • 《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此文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指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古时的秦部落为商纣之臣商盖氏,被成王征伐后迁至邾吾以御戎狄,立国条...
  • 23175
江城子苏轼
  • 江城子苏轼

  •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 20104
苏轼的一生
  • 苏轼的一生

  • 苏轼生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嘉祐元年,苏轼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科举考试。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
  • 27491
苏轼写的冬景
  • 苏轼写的冬景

  • 苏轼在《赠刘景文》中,有关于冬景的描绘: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赏析:这是诗人...
  • 18077
苏轼的散文
  • 苏轼的散文

  • 苏轼的散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以下是苏轼的介绍:1、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2、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3、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
  • 28356
苏轼鹧鸪天
  • 苏轼鹧鸪天

  •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诗词大意: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
  • 25827
苏轼的背景
  • 苏轼的背景

  • 苏轼的身世背景: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2、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
  • 22642
苏轼的苏慕遮
  • 苏轼的苏慕遮

  • 《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
  • 26249
苏轼写的诗 苏轼都有写的哪些诗
  • 苏轼写的诗 苏轼都有写的哪些诗

  • 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3、《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4、《念奴娇·赤...
  • 7142
苏轼传世的名句苏轼的名句有哪些
  • 苏轼传世的名句苏轼的名句有哪些

  •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意思: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意思:墙里佳人的笑声...
  • 11856
苏轼的风格
  • 苏轼的风格

  • 1、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2、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苏...
  • 23242
苏轼与惠州
  • 苏轼与惠州

  • 北宋文化巨匠苏轼曾于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惠州。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
  • 31125
苏轼雨霖铃
  • 苏轼雨霖铃

  • 苏轼没有写过有关《雨霖铃》的作品。但苏轼写过《念奴娇》的作品。《雨霖铃》是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 28755
苏轼黄州菊花
  • 苏轼黄州菊花

  • 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他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来衡量王安石的咏菊诗,就认为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
  • 22690
苏轼的官职
  • 苏轼的官职

  • 苏轼的官职如下:1、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与苏轼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2、1069年,苏轼被授本职;3、1079年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4、哲宗即位后苏轼升中书舍人,后升翰林学士;5、徽宗即位后苏轼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6、1101年苏...
  • 25344
苏轼的后代
  • 苏轼的后代

  • 1、苏轼有三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幼子苏过。无女。2、苏迈,字伯达。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被捕入狱,苏迈随父入京照顾。元丰六年被命为江西饶州德兴尉。1091年,被命为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事。绍圣四年苏迈被任命为韶州仁化令。苏轼在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苏迈扶其父灵柩至河南汝州...
  • 23518
宋史苏轼传苏轼是一公怎样的人
  • 宋史苏轼传苏轼是一公怎样的人

  • 苏轼,字子瞻,是眉山县人,十岁时,他父亲苏洵到外地去游学,他母亲程氏就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次听母亲讲过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说出它的大概经过和重点;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每天写文章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后来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
  • 17412
苏轼的轼能组什么词
  • 苏轼的轼能组什么词

  • 轼辙、轼车、伏轼、回轼、熊轼、凭轼、转轼、轼柜、泥轼、茵轼等。...
  • 18666
苏轼字什么
  • 苏轼字什么

  •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
  • 17463
苏轼的阳光曲
  • 苏轼的阳光曲

  • 《阳关曲·中秋作》原文: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
  • 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