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知知館 >

有關馬説的知識大全

馬説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 馬説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 這篇文章的主題思想作者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現的真正的人材,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馬説》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通過敍述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刻畫了食...
  • 11997
馬説是初幾的課文
  • 馬説是初幾的課文

  • 1、《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馬説”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2、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間。“説”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
  • 10229
馬説中祗是什麼意思
  • 馬説中祗是什麼意思

  •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中的“祗”和現在的“只”是一樣的意思,只是字形不同,只好的意思。只好屈辱地呆在養馬的人的手裏。2、《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馬説”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
  • 12452
馬説的作者介紹
  • 馬説的作者介紹

  • 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中華五聖之首──文聖,繼孔孟之後又一偉大的文學家,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領導了中唐時期的古文運動,在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在詩歌創作方面,針對大曆以來詩人竊...
  • 27271
馬説採用了什麼寫法
  • 馬説採用了什麼寫法

  • 馬説採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託物寓意是一種文學作品的寫作手法,它借客觀事物或景物來抒述主觀的情思,藴含文題的主旨,把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對某一物的記敍、描寫、議論等表達出來。《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馬説...
  • 29265
馬説選自什麼中的什麼
  • 馬説選自什麼中的什麼

  • 1、《馬説》選自《韓愈文選》中的《雜説》。作者是唐朝的文學家韓宇,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學過的詩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2、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 9009
馬説的作者是誰那個朝代的什麼家
  • 馬説的作者是誰那個朝代的什麼家

  • 《馬説》的作者是韓愈,唐朝人,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
  • 6739
馬説是一個寓言性質的雜文嗎
  • 馬説是一個寓言性質的雜文嗎

  • 《馬説》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樂比喻為知...
  • 22401
馬説中託物寓意的句子
  • 馬説中託物寓意的句子

  • 1、作者想表達封建統治者應該善於識別人才,要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任,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作者着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2、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
  • 22633
馬説韓愈採用什麼寫法
  • 馬説韓愈採用什麼寫法

  • 《馬説》是一篇古代議論文,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鍼砭和控訴;文章短小精悍,結構十分精巧,也富有文采。...
  • 18918
馬説的題目含義
  • 馬説的題目含義

  • 《馬説》的題目含義如下:1、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2、作者通過對馬的感歎,從而訴説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滿之情;3、訴説自己的惋惜和想要得到伯樂一樣的期盼。《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
  • 31537
馬説中表示食馬者淺薄愚妄的句子
  • 馬説中表示食馬者淺薄愚妄的句子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釋義:餵馬的人不知道這匹馬能行千里而用喂普通馬的方法來喂千里馬。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更加生動的將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馬説...
  • 13057
馬説在寫作中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 馬説在寫作中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本文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託了懷才不遇、憤懣不平的情緒。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
  • 16604
馬説一共多少字
  • 馬説一共多少字

  •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 17050
馬説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 馬説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 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先從正面提出論點,説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性作用,從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出發,説明千里馬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的發泄。馬説主題全文用了借物喻人...
  • 9969
馬説是一篇
  • 馬説是一篇

  • 《馬説》是一篇議論文,通篇運用比興的手法,《馬説》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馬説》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
  • 17841
馬説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 馬説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 馬説表達了作者對統治階級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且埋沒人才的不滿和強烈憤慨。《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馬説”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間。“説”是“談談”的意思,是古...
  • 19792
馬説的作者是誰
  • 馬説的作者是誰

  • 《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馬説”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馬説》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説”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
  • 18194
馬説選自哪裏 中國小名作
  • 馬説選自哪裏 中國小名作

  • 1、選自《韓愈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雜説》。《雜説》共四篇,《馬説》是第四篇;2、《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馬説”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間。“説”是“談...
  • 15461
馬説幾年級學的
  • 馬説幾年級學的

  • 馬説八年級學的,《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説》的第四篇,而且“馬説”這個標題還是後人所添加。《馬説》作於貞元年間,其中的“説”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
  • 25519
馬説的説是什麼意思
  • 馬説的説是什麼意思

  • 説乃古代議論説明類文章的總稱,這種文體一般用以説明事物或發表議論或記敍事物,但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以期給人某種啟示或給自己明志,它與“論”無多大差異,所以後來統稱説理辨析之文為論説文。例如《師説》、《愛蓮説》、《六國論》、《過秦論》等。創作背景:《馬説》寫於貞...
  • 26410
馬説中的通假字及本文解釋
  • 馬説中的通假字及本文解釋

  • 通假字1、食馬者:“食”通“飼”,餵養。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現。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解釋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而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僕役那受屈...
  • 18374
馬説鳥説表達情感有何不同
  • 馬説鳥説表達情感有何不同

  • 《馬説》表達的是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以及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憤恨。《鳥説》作者借鳥喻人,發出感慨,意圖在於揭露封建社會使人無法生存的殘酷現實。認為有識之士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處所去發展,免得託身非所,見辱於人奴以死。...
  • 22496
馬説的文學常識
  • 馬説的文學常識

  • 《馬説》是一篇議論文,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懣之情。《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是一篇贈序,作者用巧妙含蓄的寫法,寫了反對董邵南去河北的心情,含蓄婉轉、耐人尋味。《馬説》的段落層意:第一段:説明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第...
  • 21878
馬説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 馬説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 《馬説》通篇用的都是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
  • 22804